2024-12-27
王秋 高职观察 2024年12月26日 06:58 河北
一、构建学生“参与”深度学习的场域
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促使国内外主流教材研发机构已经开始探索知识服务转型,从传统的教材教辅提供者向学习资源提供者,再到向学习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变。以“内容+服务”,从数字教育知识库到数字教材,从教育平台到智慧学习应用场景,通过聚合和优化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创新知识呈现方式与综合知识服务,使学生的学习站在更高的起点。
1.加强平台建设和前沿技术支撑
第一,加强互动课件、互动游戏、虚拟仿真、AR/VR、在线练习、即时测评、学习社区、数字人等的综合运用,构建学生互动、协同学习渠道,强化学生具身体验,促进学生结合自身基础和经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第二,提供多维度资源池链接或教育知识图谱。前者为学生探索、挖掘、自主学习提供大量经过教学检验的多媒体资源;后者呈现教材的知识体系和脉络,使数字教材成为计算机系统能够识别的细粒度知识对象或微型知识库,可以进行学情分析和诊断、课程资源推荐与智能问答,促进学生基于意义的学习。第三,集成教育大模型和智能体技术,提供学习者精准画像、个性化学习推荐、智能化学习评估和实时个体化学习辅导,为学生自主深度学习提供条件。
2.明晰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开发思路
从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职业教育学生的学情特点出发,确保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开发从源头上体现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实践性和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中,在开发队伍上可以吸收一线行业、企业专家,学科专家,职业院校优秀教师组成编写队伍;在教材内容上,既要体现工作世界实际需求,又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呈现形式、学习过程和评价体系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认知水平和阶段性学习特点。此外,要组建由学科编辑、技术编辑构成的编辑队伍。一方面发挥学科策划编辑、内容编辑的优势,打造优质纸质教材蓝本;另一方面发挥技术编辑的优势,在优质蓝本之上,运用符合“多媒体学习规律”的符号语言、教育技术设计,最终打造适宜职业教育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教材。
3.坚持知识、技能、素养并行
一方面,职业教育数字教材要有机融合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产业、行业、职业需求,体现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融入专业中的新知识、新技能、典型生产案例、证书培训内容及课程思政元素,体现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时效性。另一方面,要在深度沉浸式的职业情境之中有效融入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进行思想浸润。最终,通过认知、情感与技能的学习,使学生的情感态度、技术技能得到发展,激发深度学习的学习动机。
二、为学生创建多重深度学习闭环
1.明确学习目标
教育目标对于教师和教材来说是教育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目标。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决定其知识类型的复合化。学习内容不仅有系统化的学科知识,还涉及阐述技术原理的陈述性知识、工作过程中承载的程序性知识和难以言说的缄默知识。它不仅有文字传递的知识,也有工作场所、工作情境中产生的知识与能力。如果用经过修订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框架[11]的知识维度来表述,它们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知识领域中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职业教育数字教材要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就需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确定教材整体和各模块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并让学生明确为其学习目标;不局限于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呈现,还重视学生概念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的获得;运用多模态资源和人工智能承担抽象程度低的知识呈现、促进较复杂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等过程;不局限于“记忆/回忆”认知过程维度的训练和测评,还重视“理解”“应用”“分析”认知过程维度的训练和测评,有针对性地设置“评价”和“创造”认知过程维度的训练和测评。总之,在数字教材每个模块或任务开始之前为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益于学生自我管理和主动深度建构知识。
2.构建学习场景
第一,以项目式学习构建深度学习的学习场景。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可以通过设计有职业能力建构意义的项目式、工作任务式学习内容,既深度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又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目标。在指向深度学习的职业教育项目化教学范式下,以多模态视听资源创设职业实践情境,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实践案例、真实问题等为载体组织教学单元,依据技术技能形成的逻辑,贯彻“做中学”。第二,构建实践共同体,实现真实性深度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师生、生生)学习共同体是导向深度学习的关键。学习是在社会情境与关系性中形成的,唯有参与“协同学习”才能实现“真实性学习”。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出发,职业教育数字教材要帮助学生构建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意义。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可以设置班级学习、小组学习、个体学习等学习模式,构建实践共同体,满足群体互动、协同研创和个人自主深度学习需要。通过前述项目中设计的小组协作学习、角色扮演、模拟与游戏,有助于让学生借助与学习伙伴的沟通行为来建构知识。通过设计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内容,能促成职业核心素养和态度、价值观的建构。通过项目式学习中的课堂讨论、课程答疑,虚拟合作学习社区中的汇报展示、学生互评等,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搭建脚手架,补全学习过程链条
1.激活与触发情境环节
学生的学习要置于知识产生的特定情境中,因而在这一环节中,一是要创造职业情境,二是情境与认知难度需要与学生的社会角色和学习经验相结合,三是可以以社会叙事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他们从未参与过的工作情境。在激活与触发情境之前,数字教材提供明确的教育目标即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包含了深度学习的目标而不是只有浅层的记忆/回忆、复现等目标,使学生能根据深度学习的目标向上探索发展区,通过教师引导对标目标进行自我规划、预期与自我评估。同时,通过导航式设计呈现模块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架构。数字教材可以通过问题情境来激活与触发情境,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兴趣、情感和思维,激活与新知相关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深度学习作准备。具体设计中,在项目式、任务式以及合作式、探究式、自主式学习之前可通过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模态资源吸引学生注意并创设教学情境。以职业场景图片、真实职业工作和优秀代表人物事迹视频、动画、VR、AR等模拟职业情境,引入问题、任务或项目。通过教学情境的可视化认知支架实现学生学习的高度沉浸,引导学生思维随着项目的实践推进向深层、高阶方向展开。
2.深度理解与加工环节
职业教育数字教材通过护航学习过程促成学生深度学习,它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多样化的。第一,正式学习前提供知识导图或知识能力框架引导学习,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绘制自己的知识导图。提供导图或框架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认知;要求学生绘制导图或框架,则是引导学生进行解释、分类、举例、总结、比较、说明等认知过程,需要其调动元认知知识中的组织策略。第二,提供学习支架。如通过可折叠的栏目提示项目任务完成的步骤框架,提供给有需要的学生使用,已通过回忆或自主创设步骤框架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框架对比、验证、改进、创造,实现深度学习。第三,通过提问、旁批等形式促进学生反思。数字教材像教师一样关注学习的思维过程,设置问题和旁批,给予重点思维环节思考支架。引导学生去发现“现象链”的思维源头,点燃思维的火花,从而理解技术技能形成的原理,扩展思维深度和广度,发展批判性思维。第四,在课程拓展部分,通过多模态沉浸式信息供给,设计与专业相关的国家产业布局、行业前沿分析、职业前景展望、个人职业规划多元化启发等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施加积极影响,为学生主动深度学习以及职业能力深度建构打下基础。
3.建构与生成环节
职业教育数字教材通过推动学生主动建构促成学生深度学习。第一,促进学生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产生就没有探究的行为和动力,也就无法进入到深度学习的状态[14]。好的问题提出是学生自发产生的,是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间产生认知失衡并引起的思维冲突。组织描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深度学习的过程之一。数字教材通过问题示例、设置相似项目进行练习,采用如开放式构答题、验证题等多形式测评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高阶认知。第二,学习过程可视化。采用数据采集技术,保存学生使用数字教材的过程数据,并将这些过程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形或图像。通过对学习过程、练习、虚拟学习社区的讨论和汇报等的反馈,帮助学生进行推断、归因,及时进行自我学习评估,进行学习过程的肯定或修正,强化职业知识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第三,点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如,提示学生选择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包括各种记忆方法和总结、释义等技巧)或组织策略等;在完成复杂项目和任务过程中,提示学生运用“分析识别、发现选择、构想产生、决策制定、总结评估、创造应用”六个步骤进行思维经验积累,激发学生的审辩思维和创造思维,发展元认知。
4.应用与迁移环节
迁移的过程也是逐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目的是促进学习的保持和学习的迁移,迁移的出现是有意义学习的标志。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可以在课中提问和课后练习中通过要求学生解释、举例、分类、总结、推断、比较、说明来强化理解,为迁移做准备;设置不同情境的项目、任务或练习,促使学生进行应用与迁移实践;通过布置任务和学习策略提示,让学生尝试“为教而学”的学习方法,既承担学习的角色又承担传播的角色,达成知识真正理解、运用和迁移;采用问答题、举例子、故障诊断试题、检验学生提供的操作和产品等测评方式实现应用与迁移;通过解决教材中从未出现过的新问题,在职业教育情境中综合信息与材料“产生、计划和生成”解决方案,解决甚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目标。(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