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3
冯艳文 等 高职观察 2025年01月02日 06:56 河北
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目标的“新双高”是对原有“双高计划”建设的深化和拓展,核心在于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需求。“办学能力高水平”强调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包括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等措施。这要求学校具备先进的硬件设施和优秀的师资力量,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鲜明的专业特色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机制。“产教融合高质量”要求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学校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还要关注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总的来说,“新双高”是在原有“双高计划”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教育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升,特别注重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新双高”背景下的新形势
(一)中国式现代化对高职院校发展提出新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高职院校需深刻理解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准确把握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学校应紧跟产业发展趋势,扩大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领域的专业设置范围。同时,学校要构建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体系,积极响应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新需求,提前布局相关学科领域,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此外,学校还应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包括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办学模式、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及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提高数字时代所需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通过这些努力,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持产业升级,增强其适应性和支撑力。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出新挑战
以天津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考察时,提出的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为天津在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注入了强大动力。作为承担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任务的城市,天津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产业基础、港口条件及交通便利性,在改革开放先行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方面享有诸多优势。《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天津市将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形成以津城和滨城为核心的“双城”发展格局。同时,城市的创新能力也将大幅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的《关于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通过增强职业教育的核心能力、深化产教融合以及探索科教结合的新路径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构建起教育、产业与城市之间互动发展的新模式。随着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不断重塑传统制造业模式,这些前沿科技不仅引领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还为未来产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面向未来,大力发展此类具有战略意义且充满变革潜力的新兴产业是推动科技创新、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培养新型劳动力的关键所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材资源、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自身与新兴及前瞻性行业之间的契合度,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于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数字技术发展为高职院校带来新机遇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转型的大潮中,数字化已成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力量。高职院校应当深刻意识到,数字新技术不仅是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也是培育新型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将数字技术融入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高职院校需要精准把握数字技术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向数字化转型,实现质的飞跃。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来赋能教师队伍、教材内容、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促进其全面升级。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支持专业的现代化改造与创新。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应对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增强师生对数字化的认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从而开辟一条通往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未来职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二、“新双高”背景下的新目标
“新双高”建设旨在全方位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和教育质量,增强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时注重立德树人,构建新的标准体系,实施全面改革,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以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是提升办学能力。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方式等措施,推动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的要求;二是增强服务能力。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并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校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加快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步伐;三是提高教育质量。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校内教学、实训与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及办学水平;四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提升服务力和贡献力,为国家和地方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五是强化立德树人任务。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六是构建新的标准体系。建立包括社会需求匹配度、条件基础支撑度、建设措施目标达成度、政策机制保障度、成果成效贡献度“五个维度”的评价体系,为项目遴选、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量化指标;七是推动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健全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制度、吸引企业领军人才兼职任教等方式,优化“双师型”团队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八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整合园区、企业、学校多方资源,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机制,打造场景真实、开放融合的实训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面对“新双高”建设的征程再起,学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以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为原则,以提升办学质量为核心目标,打造高质量的教育环境。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创新数字化教学场景,使数字技术能够全面赋能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实习实训和教育管理等方面。此外,学校要通过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及实训基地建设这五个关键领域的“小切口”改革,系统性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质的飞跃。同时,增强对科技创新、产业革新、工艺改进及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培养出能够熟练运用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高技能人才。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学校要扩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前瞻性行业的相关专业布局,加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能力。在“一体两翼”建设中锻造“五金”新基建的力量,学校要提升专业(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匹配度、支撑力,着力打造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模式,全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打造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节选自《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