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质量管理中心)

搜索

首页> 部门首页 > 职教改革

“新双高”建设:“新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未来向度及行动方略

2025-01-15

侯雪梅 高职观察 2025年01月15日 06:59 河北

一、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未来向度

(一)集聚效应彰显

专业群既基于单个专业之上,又是对单个专业的整合和超越。与专业相比,专业群强调基于“群”的资源整合所带来的集聚效应,从而提高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效益。高水平专业群应通过科学组群、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实现群内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度高、就业相关度高,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同时,高水平专业群应发挥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校内其他专业群发展,引领区域及全国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

(二)关键办学能力水平高

关键办学能力直接影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没有关键办学能力的提升,就没有高水平的专业群。“新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要顺应时代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融入新理念、新思路,引进新标准、新工艺,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建好职业教育“新基建”,推进关键办学能力提升,夯实专业群建设硬支撑。

(三)产教融合质量高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手段,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深化产教融合,并提出 “一体两翼”的重大部署。随后,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从“虚化”走向“实地”。产教融合的程度直接影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影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必将成为衡量新时期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

(四)社会服务能力强

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强化了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高水平专业群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产出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贡献度。一是引领“一体两翼五重点”等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二是支撑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三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

(五)国际影响力大

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带一路”等国际发展战略的推进,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并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应走在国际职业教育的前列,形成特色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获得国际上的广泛认可,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力。

二、“新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行动方略

(一)以产教融合为重点,提升专业群核心竞争力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成功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应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层次和内涵,通过以产引教、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促教,提升专业群核心竞争力。一是构建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专业群。紧密对接国家及区域重点产业,以产业链(产业群)、职业岗位(群)、产业园区为依托,结合自身办学资源、办学特色以及现有专业之间的相关性,科学组建专业群。建立专业群快速调整机制,紧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等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专业升级改造,动态调整群内专业结构,形成与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精准匹配对接的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完善群共享平台建设,加强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发挥专业群集聚效应,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二是打造产教融合新型载体。加强职教集团等产教融合平台实体化建设,多元联合打造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和围绕重点产业及领域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实、建优产业学院和开放共享型实践中心,完善“产学研训创”一体化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推进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三是扩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利益共生”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专业群规划、定制化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技协同创新、标准制定、技术技能培训、国际合作等领域深度合作,促进行业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四是数字赋能“五金”建设。紧密对接产业前沿,运用数智化技术手段,在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基地建设等方面苦练内功,做优做强、做精做特,打造“五金”新基建,提升专业群关键办学能力。五是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教随产出、产教同行,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拓宽国际视野,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师生国际双向交流,打造教育交流、技能交流和人文交流品牌。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全面对接国际标准,创新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对接产业高端,开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教标准、教学资源和教学装备,打造中国职教品牌。随企出海,共建海外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本土化技能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教育和中国企业走出去。

(二)以职普融通为关键,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产业的复合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需求及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职普融通成为当前教育体系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满足学生多次选择和多样化需求,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职普融通可从纵向贯通、校企协同、课程融通三个层面进行设计。一是纵向贯通,打通升学成才通道。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升格职业本科院校或专业升本的职业教育高层次建设,加强与中职学校、普通高校或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推进职业教育“中高本硕”衔接,联合开展技术技能人才一体化培养,打通学生升学成才通道。二是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精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紧密围绕人才紧缺技术岗位需求,以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等形式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度。三是课程融通,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紧密对接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按照“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原则,构建基于工作工程、“岗课赛证”融通的“基础平台+岗位核心能力+拓展能力”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进而满足企业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迁移能力。此外,为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后劲发展不足的短板,提升其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需实行文化知识补差,加强通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增强专业群发展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化部署,以此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高职院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交汇点,承担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任,应积极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以科教融汇为新发力点,引领专业群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把科技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以科学技术、科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资源建设和评价标准等创新变革。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及时将科技前沿成果以及产业发展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融入教材、融入实践项目等人才培养环节,确保教育资源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强化科技创新和科研服务能力。聚焦产业前沿,建立高水平科研平台,联合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鼓励开展横向技术服务,开展工艺流程、技术、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为企业解决“卡脖子”难题。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担当科技成果转化“中试车间”,破解研用两张皮。通过揭榜挂帅、加大科技成果奖励力度等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科技研发与科研服务的积极性,营造研发氛围,提升科研创新服务能力。(节选自《机械职业教育》2024年第10期)


上一条:五金”打造之“金教材”: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下数字化教材开发的理论、逻辑与路径

下一条:“新双高”建设:“新双高”的背景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