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质量管理中心)

搜索

首页> 部门首页 > 职教改革

“两翼”建设:我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2025-02-24

刘晶晶 高职观察 2025年02月22日 07:40 河北

根据共同体在跨域治理、资源集成和实体互嵌方面的优势,我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可通过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优势和行业指导功能,来建立实体化运行的组织建制机制。同时顺应教育数字化的技术浪潮,加快职业教育数字化的建设进程,以激发教师、知识、教材、信息资源等部分排他性办学资源的增生效应。此外,还需注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注入共同体在空间、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赋能动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载体性效用。

一、发挥政府主导与行业指导优势,健全实体化建制组织的运行机制

通过地方政府主导和行业指导来推动职业院校、市场和社会协同发力,是响应新型举国体制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想内核的可行举措,更有助于统筹凝聚社会优质资源,共同解决产教融合过程中教育与产业出现的对接难题。正所谓积力之举无不胜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成前提便在于实现不同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及协同创新,即要素集成的系统性耦合转变需要不同主体在追求合作需求一致性的基础上,形成结构更优和功能更强的整体合力。因此,当面对项目运行的核心理念为实体化建制组织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时,更应充分借助地方政府部门的主导与行业指导功能,有序推进不同重点领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规模发展。

为更好发挥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在共同体建设运行过程中的主导与指导功能,需要从实体化建制组织的运行主体、运行目标、运行内容和运行方式来全面推进。一是实体化的共同体建设主体不仅应由实质运行层面的职业院校、高等院校和龙头企业来承担,还需向上位延展,获取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如教育部职成司、高教司和教育督导局)等的有效指导和监督,以帮助共同体建设工作顺利展开。二是实体化的运行目标须具备全局性、长远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眼光,是通过对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和锚定教育强国战略来创新协同共生跨界相融的产教融合生态雨林。三是基于这种生态创新的运行目标,实体化组织的运行内容则应聚焦于教学、科研、生产、转化等具体领域,以培育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才强国战略需求和科教融汇成果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化建设能力。四是实体化的建制组织需要创设专门的议事决策机构,如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支持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通知》便提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的共同体领导小组是由教育部分管副部长担任组长,教育部职成司司长、中车董事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担任副组长,通过科学分工来保证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均能实质性参与到建设中来,实现周密细致的过程管理。

二、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建设,激发排他性办学资源的增生效应

排他性往往意味着不可模仿、包容程度低和缺少连通性。在主体维度,非排他性组织通常拥有多元化的成员结构,且容易产生较高的普遍信任关系;在知识维度,非排他性的知识具有可模仿特征,而部分知识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则是造成知识溢出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同理,教育领域也有排他性的各类资源,例如优秀教师本体便是难以共享的排他性办学资源,因常规的授课地点与授课规模具有的固定性,从而优秀教师的流动频率容易受到限制,优秀教师本身也随之成为了一种排他性资源。但由于知识的可迁移性和经验的可推广性,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经典教材的内容体系反而是一种非排他性的、可供传播的教育教学资源。而数字化浪潮的开启助推了这类优质资源的流通与共享,数字技术重塑不同主体交构方式的变革进程也开启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组织形态的新纪元。

职业教育数字化平台的搭建为共同体的开展提供了新兴的实践环境,“线上+线下”的资源平台同步构建有助于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序融合。在2024年1月上海召开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要从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走向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因此,建设数字教育平台、打造全场域的数字化学习空间、构建全覆盖的数字教育共同体等方式内容都将成为职业教育数字化建设的长期重点工作。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也需依靠信息共通的合作资源库来支撑实体化的运行需求。针对师资和教材这类办学资源,在适度加强共同体内部教师双向兼职流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优秀教案教辅、教学设计的数字化教材开发与推广,依据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尽快出台《职业教育数字教材管理办法》,为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教材建设提供开发与应用标准,保障数字教材资源的规范性建设。同时,针对行业就业现状和岗位人才需求这类信息资源,更应缩短供给端和需求侧之间的信息流动距离,建立行业领域内毕业生就业服务的网络体系,借助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工作专班每年一季度发布的行业发展分析报告、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行业人才供需清单、技术供需清单等非排他性调研内容,及时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就业对口率和企业人才招聘的工作效率。

三、依循新质生产力培育需要,打造载体性创新发展的赋能关系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作为代表传统生产力三要素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在新型生产关系形成与发展的趋势下,亦需在劳动资料的改进优化、劳动对象的延展扩张、劳动者的素质提升方面有所突破,因此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培育高素质复合型的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而根据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布局建设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内在一致性。职业教育每一次的历史演进都印证了其作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和动力源泉,不仅重新塑造了社会权力和发展动力,还为社会发展的主客体赋予了新动能。

因此,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实践载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应进一步通过空间赋能、组织赋能、资源赋能和资本赋能来推动科技、人才、创新等要素在新型生产关系中的流通。具体而言,在空间赋能维度,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要加快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对接区域产业生态加强共同体建设单位的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能力,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布局上的支持。在组织赋能维度,要更加重视行业企业在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主体地位,督促行业企业实质性参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之中,同时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和普通高校的科研优势力量,根据重点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来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急需人才的培养进度。在资源赋能维度,应依托不同建设主体的优质资源以及行业龙头企业的要素集聚效应来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产业创新需求的行业资源集成高地,以承接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发展新需求。最后基于在空间区域、组织实体、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赋能优势,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所形成的人才规模和人才质量是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资本,通过这种具有创新性形态的产教融合载体,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和新兴未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充分激发和提升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和潜力。(节选自《职教论坛》2025年第1期)


上一条:“五金”打造之“金课”: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全学程项目化课程开发研究

下一条:五金”打造之“金教材”: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下数字化教材开发的理论、逻辑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