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质量管理中心)

搜索

首页> 部门首页 > 职教改革

教育部部长强调:要善用数据分析

发布时间:2025-08-08

麦可思研究  2025年8月5日  北京

前,教育部召开年中推进会,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要善于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基础教育资源调配、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和人才供需适配等问题进行动态监测。

以数据驱动专业优化调整,已成为众多高校推进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专业办得好不好,用数据说话。目前多地已经在积极构建本省的专业监测体系。

今年年初,教育部在答复提案时也提到了要构建专业监测评价体系。在相关回复中教育部表示,将系统推进周期性、全覆盖、分类实施的专业评估体系建设。按照学科门类研制监测指标,加快构建涵盖各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专业监测评价体系。实现对本科专业监测预警、质量画像的全覆盖。

专业监测,关注哪些指标点?

6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北京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通知》,其中提到将完善北京市专业建设标准,健全多元化的专业监测体系,对专业建设成效加强常态监测。

针对新增专业,开展专业建设质量监测,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校企合作、招生情况等进行监测。此外还将开展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监测,系统评估教学关键要素改革情况。对未达到条件的,视情况限期整改、责令撤销专业。

今年年初湖北省教育厅召开202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上提到,湖北将开展本科高校专业监测评估,聚焦专业建设,构建高校本科专业监测评估指标,全面评估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和学生发展等情况。

此外黑龙江曾开展了全省1800余个本科专业点的数据分析,相关指标点选取也值得参考。在相关会议上,高等教育处解读了专业规模与承载能力、专业设置、招生与就业、专业更新升级、条件支撑和内涵建设等方面分析结果。

要求高校重点调整专业重复设置率高、生师比高、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一志愿录取率低、师资队伍水平低的预警专业;引导高校调整与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体系契合度低,对学校主体服务领域贡献度低的专业。

高校实践:动态监测专业

一些高校也在探索建立本校的评估或监测机制,例如西华大学以“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为契机,并与第三方联合开展应届毕业生、中长期毕业生调查等,建立了涵盖招生、就业数据的量化模型,通过各类评估、调查、检查等手段,动态监测专业教育质量,包括:学生发展质量、教师教学质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设施与资源、教育管理与服务、教学成果、问题改进等若干方面。最终综合衡量专业状况,做出预警、减招或停招等决定。

此外,学校还非常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据此前媒体报道,西华大学以贯穿入学到毕业后5年累计10年时间为一个完整信息反馈周期,基于各类调研结果的分析总结,形成新生调查报告、招生白皮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用人单位跟踪调研报告等8个报告。其中,招生白皮书、就业白皮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侧重于分析总结当前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的实际状况;新生调查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用人单位跟踪调研报告、中短期人才培养质量调研数据报告则面向不同群体搜集教育改革意见,并将其结果运用到专业调整中,如停招、预警个别毕业生认可度不高的专业。

从招生、培养、就业三环节综合评价专业现状

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专业进行监测具体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从高校供给端考虑,针对生源、学科专业基础及劳务市场,影响专业优化调整的因素可以归纳为招生、培养、就业三个方面,对应本科生教育的三个主要环节,专业优化调整工作就可从围绕这三个主要环节开展定性定量综合评价入手,全面分析专业现状,以获得后续的优化工作依据。 

招生环节可以通过分析高考分数、第一志愿率、报考热度、调剂率、转专业学生数等客观数据,反馈专业的受欢迎程度;就业环节可以通过去向落实率、月收入、对口率、升学情况、学生获奖等客观数据,反馈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 

培养环节除了要分析专业如师资队伍数量结构、课程学分设置、教学成果获奖等客观数据,同时也应该从多维评价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利益相关方的主观评价结果,这里将培养过程分为三个维度进行观测,即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学生学情,其中涉及在校生、毕业生、教师等相关方主观评价的指标如教学满意度、教学能力胜任度、教学方法评价、核心课程有效性、课程“两性一度”评价、学习主动性等(表1)。根据评价结果,可以简单地从各项指标中分析出优势专业和问题专业,也可进一步结合专业层面的客观数据,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从培养过程角度分析培养现状。

360截图20250819113154715.jpg

数据分析是推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优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手段。正如教育部前副部长孙尧所言:优化高校布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等前瞻性问题,都要基于统计数据予以分析、研判、解答,充分发挥教育统计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监测评价作用。善用数据分析,才能让高校专业调整更科学精准,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提供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各教育厅网站.

[2] 麦可思研究.探索基于主观调研数据的专业优化调整机制.[EB/OL]2023-10-22.

[3] 麦可思研究.20%专业停招!优化专业结构,这所高校动真格![EB/OL]2023-09-24.


上一条:教育部职成司教学与质量处长张磊:职业教育需以“专业调整、标准制定、资源建设”为三大抓手,构建AI深度融合的教育体系

下一条:高等职业教育“五金”建设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