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质量管理中心)

搜索

首页> 部门首页 > 职教改革

论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25-09-08

庄西真  高职观察  2025年9月6日  河北

职业学校承担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面对基础薄弱的生源和极为有限的学习时间,职业学校人才培养面临巨大挑战,只有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确立培养普通劳动者的育人理念

育人理念是教学行动的先导,改变教学行动必须先转变育人理念。职业学校领导、教师要转变育人理念,变“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普通劳动者”。这并不是降低标准、放松要求,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高技能人才不是学校能够直接培养出来的。2011年颁布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从这个界定可知,判定一个人是不是高技能人才最起码有三个标准: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对社会作出贡献。对照这三条标准,职业学校毕业生可能只能满足第一条,即有技艺和技能,但很难说是高超的、精湛的技能,更别说满足其他两个标准了。从第二第三个标准我们能够得出高技能人才都是在岗位上成长起来的结论。技能劳动者是指在生产或服务一线从事技能操作的人员,其操作技能水平根据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确定。从企业角度来看,技能人才是企业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的直接创造者,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成长规律来看,技能人才的成长是在接受一定时间的学历教育(至少为中专、高中)基础上,通过一定的专业技术训练,基本掌握某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又在一线工作中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不断锤炼和提高,进而使自己对特定职业的核心技能掌握得十分熟练并运用自如的过程。综合来看,技能人才的成长大致经历“职业定向—专业学习—对口就业—岗位成才”四个发展阶段。也就是说,技能人才不是学校单独培养出来的,而是学校和企业接力培养出来的,其成长既得益于个人的职业偏好和努力,也需要职业学校的着力培养,更需要企业的不断培训和激励,还需要社会为其成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愿意在基层岗位上从普通劳动者做起是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毕竟所有成为人才的人都是从普通岗位上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二、构建以三个“工”为主的课程体系

学生为什么要来职业学校上学,就是希望在职业学校学在别的地方学不到的东西。那么,在职业学校究竟学习什么是最重要的?而且不仅眼前最重要,今后还依然重要?答案是与将要从事的职业相关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笔者认为,一个人在学习的每个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都有在这个阶段应该掌握(记住、理解、会用)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而且前一个阶段的应知应会是后一个阶段应知应会的基础。如果应知应会都没有教给学生,学校教育就是失败的。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进入某一个岗位,最起码也应该了解、知道、掌握与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是笔者所提的应知应会。所谓应知,就是从事某种职业应该知道、了解的专业知识,比如汽车故障检测与维修岗位的劳动者要知道发动机工作原理;所谓应会,就是从事某种职业应该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利用工具完成生产任务的能力),比如汽车故障检测与维修岗位的劳动者要掌握汽车钣金喷漆技术。对于某一个职业(岗位)的从业者来说,应知应会是其在岗位上立住脚、能发展的基础。职业学校的学生不管是选择继续升学延缓就业,还是即时就业,最终都要到就业岗位上从事具体的工作,甫一入职,如果应知应会都做不到,实在说不过去(这是企业屡屡诟病职业学校的地方,即学校送来的学生企业用不上)。职业学校学生的应知应会包括与“工位”(即工作的空间,空间意味着职业规范、职业纪律、职业操守)有关的职业定向、与“工艺”有关的职业知识以及与“工具”有关的操作技能。职业定向的牢固程度、职业知识的扎实程度、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是决定职业学校学生职业发展(是否能够成长为技能人才)的关键要素。因此,职业学校必须构建以“工位、工具、工艺”为主的课程体系,为学生走出校门后的职业发展夯实应知应会的基础。

三、突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地位

教师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的作用太重要了,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职业学校的学情、校情和教情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主导一词是“主”和“导”的合成词。《现代汉语词典》将主导一词解释为:“①决定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②起主导作用的事物。”显然,主导作用中的主导是第一个解释。因此,主导作用的解释应为:决定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前文已经论及,相较于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其他学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基础性知识(比如学习机械需要的数学知识、学习化工需要的化学知识、学习旅游需要的文史知识)、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不足,进入职业学校前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更是缺乏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就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或发起环节,如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学习活动过程的组织(什么时候运用何种学习活动)、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激发及学习活动成效的评价等方面,都要起“为主、支配、决定、控制”等作用。总之,在职业学校,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应由教师说了算。当然,职业学校教师要发挥好教学的“定海神针”作用,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以及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科研能力、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能力等。

需要强调的是,教学有没有实效,不仅仅取决于教师有何作为,更有赖于学生有何作为。教学既包括讲解也包括倾听,因此,师生双方都进行积极思考十分重要,而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大脑不是空白的写字板,其已装有各种期望、经验和想法,他们会通过这些期望、经验和想法来消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在脑子里重述教师所教学科内容的能力,从而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思考及运用打基础。

四、重视职校生操作技能的练习效率

笔者始终认为,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或者说存在的价值,是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操作工具生产各类产品的能力)。不像基础教育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即使做实验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识),职业教育即使传授理论知识,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操作流程、掌握加工工艺、熟悉工具设备。因此,职业教育不能跟着普通本科教育讲所谓的通识教育,而要走专业教育之路。所谓专业教育就是训练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操作技能的教育,“一专胜百通”。任何操作技能的掌握都需要练习,需要在长期训练中获得,巧由熟生,而要练习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如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与练习时间的长短、练习内容的强度密切相关。操作技能的掌握及其熟练程度也需要好教师的指点和科学的练习方法(方法不当,就很难使学生度过枯燥的练习过程),需要充足的工位和耗材等,正所谓“纸上谈兵终是空,掌握绝技需练习”。职业学校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技能形成规律开展学生的技能练习活动,使其技能练习系统化、规范化,具有阶段性和针对性;要对练习时间、练习次数作出详细规定,注重学(理论)与练(技能)的合理分配和任务主次。虽然具备操作技能的工人、掌握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与技师等都需要实践经验,任何职业学校都不可能让学生一毕业就成为一个熟练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但是,职业学校教育是其成长的重要基础。例如,一个年轻人在职业学校主修的是钳工(所谓钳工,是以手工操作工具对金属进行切削加工、零件成形及完成制造、装配和修理等工作的一个工种),但当他踏入职场后,其工作可能会涉及数字机床、编程等领域,甚至还会涉及人工智能,即便如此,其后来的学习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都是得益于职业学校为他打下的基础。因此,职业学校要切实注重实践教学、技能训练,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更是未来大国工匠技能学习的关键期(这也是笔者常常讲技能人才的培养是越早越好,高中后分流不利于技能人才培养的原因),中等职业学校要好好研究人的操作技能学习规律,据此开展高效的技能教学。

五、借助技术赋能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散漫、倦怠、学习参与度低等消极状态,已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最大问题。互联网教育(主要指互联网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当然,要想教育技术发挥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并非易事,现实中有很多技术非但不能促进课堂教学反而削弱课堂教学效果的例子。如何扬技术(多媒体技术)之长助益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也就是说,在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如果运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对相关联的知识事先有所了解的话,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好一些。例如,在关于汽车刹车系统工作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直接通过带解说的动画来学习汽车刹车系统的工作原理;另一组学生在运用带解说的动画学习汽车刹车系统的工作原理之前,先借助虚拟仿真等技术了解刹车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和功能、活塞在主汽缸内能够前后移动、制动液在金属管中可以被压缩等相关知识。测验成绩显示,第二组学生比第一组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一些。在以前没有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情况下,这种教学安排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二,相近的教学内容做到一起呈现。相近教学内容的一起呈现包括空间相近和时间相近两种情况。实验证明,在书面或屏幕上,文字及其图示教学内容在时空上的邻近呈现比在时空上的分离呈现起到的效果要好很多,这就是教学的空间邻近效应和时间邻近效应。所谓空间邻近效应,是指相近的教学内容在书面或屏幕上相隔很近呈现时,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所谓时间邻近效应,是指相近的教学内容同时呈现而不是继时呈现时,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观察得知,一名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时,总是希望在文字及图示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而不是像复印机一样仅仅记录输入的信息。当教师把文字和图示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教给学生时,学生就能够在工作记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建立起两者之间有意义的联系,实质性学习就很容易发生。

第三,尽量减少教学过程中的冗余内容。控制冗余是指学生通过动画和解说进行学习比通过动画、解说和文字进行学习的效果要好,在这个意义上,笔者经常开玩笑“多媒体教学就是多余的媒体教学——不是媒体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如果一名教师正在设计一个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伴随口头解说的图表(如动画、视频和静态的图片或照片),那么其中是否还应该包括相应内容的屏幕文字?这就涉及所谓的控制冗余。认知科学的相关研究告诉我们,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增加冗余的屏幕文字会造成给学生的信息过多、使学生的视觉通道负担过重的情况,导致学生顾此失彼。例如,教师把包括动画、语音叙述和屏幕文字的多媒体文本一起呈现给学生时,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动画通过眼睛进入学生的认知系统,在视觉(图示)通道中被加工;语音叙述则通过耳朵进入学习者的认知系统,在听觉(言语)通道中被加工;而屏幕文字也是通过眼睛进入学生的认知系统,并在视觉(图示)通道中被加工,因而,视觉(图示)通道中有限的认知资源必须被用来加工动画和屏幕文字。如果这些材料呈现的速度较快且学生对其不熟悉,学生的视觉(图示)通道就会出现认知负担过重的情况,导致动画中的一些重要内容难以被学生选择并组织到其知识结构中,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强调的是,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但这不足以说明所有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以任何形式呈现都能够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以及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只有经过仔细筛选、精心设计的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且被教师熟练掌握后,“因时、因地、因生”制宜地使用,才能较好地发挥技术赋能教学的作用,而这恰恰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一个方面。(节选自《职教通讯》2025年第6期)


上一条: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走深走实的“六度”法则

下一条: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调研指导:职业教育是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