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07
产教融合与OBE教育研究 2025年11月6日 上海
当地时间11月1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43届会议总政策辩论,并作为中国代表发言。
怀进鹏指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许多新挑战,教育如何通过自身变革回应发展要求、促进相互理解、增进共同福祉,是需要共同回答的时代命题。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为应对世界变局、破解紧迫难题贡献了中国方案,也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根本指引。
怀进鹏结合中国实践与未来发展提出三点意见。一是面向智能时代,要携手推进教育变革,加强学习者素质结构重构,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中国愿继续与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推动全球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二是面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携手探索教育与社会、与开放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交流机制。中国愿与各国分享经验和平台,共商教育与经济有效融合的发展方式。三是面向全球治理变革,要携手推动更公平包容的教育国际合作共同体。中国坚持扩大南南合作,愿与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世界教育发展大会,推动教育变革。
分析认为,怀进鹏部长提出推动全球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基于对时代趋势的深刻洞察、教育变革的迫切需求以及全球发展的共同使命,具体可从以下四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顺应科技革命浪潮,回应教育变革的时代命题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速迭代,正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与知识传播模式。怀进鹏指出,教育已进入“改变底层逻辑、重塑教育生态”的智能时代,传统教育范式面临颠覆性挑战:
知识供给方式变革:AI技术使教育内容生产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例如教育大模型可基于学生行为数据生成定制化学习方案,提升教学效率。
学习空间拓展:数字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构建“永远在线的网上课堂”,如中国通过“慕课西部行计划”向西部高校输送19.8万门课程,服务学生5.4亿人次,缩小区域教育差距。
教育形态升级:智能技术推动学校从“物理空间”向“泛在学习中心”转型,打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赋能学习者应对未来挑战。
二、破解教育公平难题,构建包容开放的教育生态
全球范围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机会不平等仍是突出问题。怀进鹏强调,数字教育具有“公平、包容、开放、共享”的天然优势,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路径:
消除数字鸿沟:通过开放优质数字资源,如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提供30余项公共服务,累计办理量超8000万,使偏远地区学生也能获取顶尖教育资源。
促进终身学习:数字技术支撑“学习型社会”建设,例如平台开展教师研修活动超4000万人次参与,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为乡村中小学生提供科普、艺术类课程,推动教育普惠。
推动国际合作:中国与东盟合作建立数字教育中心,开展国际课程征集活动,共享中国经验,助力全球教育公平。
三、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智能时代人才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教育需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人才。怀进鹏提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战略选择:
个性化教学:AI技术可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提供精准反馈,如中国探索“大规模因材施教”模式,满足个体化学习需求。
教师能力升级:数字工具赋能教师教学创新,例如广西崇左市小学依托平台开展集体备课,教师专业能力显著提升。
科教融合创新:通过智能技术重构科研与教育关系,探索未来科教融合新范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引领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中国作为教育大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推动全球教育治理变革。怀进鹏的倡议体现中国担当:
政策对话与机制共建:中国愿与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分享“慕课西部行”“数字支教”等实践经验,推动全球教育数字化政策协同。
标准制定与伦理共建:在开发教育大模型过程中,中国强调“智能向善”,主张建立AI伦理规范,引导技术合理应用,维护教育安全。
南南合作与共同发展:中国坚持扩大与发展中国家合作,通过世界教育发展大会等平台,推动全球教育包容性增长。
因此,以数字为翼,共绘教育未来。怀进鹏的倡议,既是对科技革命的主动拥抱,也是对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坚定追求,更是对全球教育治理的积极贡献。在智能时代,中国正以数字教育为纽带,与世界各国携手构建开放包容、互惠共赢的教育生态,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新动能。这一转型不仅是教育领域的变革,更是通向“化育天下”“终身学习”“数字文明”与“命运与共”美好世界的希望之门。(文章来源: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